事业单位笔试
从秦时明月看儒家
从秦时明月看儒家
从秦时明月看儒家
事业单位笔试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不曾照古人”,春秋战国,一个诸雄并立于世,列国伐交频频的年代,一个百家争鸣光芒万丈的时代。她哺育了中华文明,为炎黄子孙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至于后世有许多经典对“诸子”的思想进行解读,时至今日,仍不乏文学艺术作品以之为背景描绘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秦时明月》无疑是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可是你知道《秦时明月》中那些门派的里的历史名人嘛,那么从今天起小编将从考试角度为大家梳理常考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和典故。


要说诸子百家,对国人影响最大的还得说是“儒家”,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几乎历代统治者都将儒家思想定为正统思想,那么,我们就从儒家开始吧。


01

至圣——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称为“圣人”、“至圣”,其最重要的思想主张是“仁”。


春秋末期“礼乐崩坏”,孔子兴办私学,在“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理念下,一大批弟子聚集在他的门下。司马迁在《史记》就曾提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孔门七十二贤”。在这七十二人中,有十人在德行、政事、文学、言语四方面各自表现的特别优秀因而被合称为“孔门十哲”。由于在鲁国与世卿不和受到政治排挤,孔子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够有君主实现他“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但在那个列国争霸的年代,孔子的主张并未得到当时列国君主的赏识,于是在周游十余载后,孔子意识到自己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回到鲁国编修《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由于孔子在修《春秋》的时候文字简约,含义隐晦,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有取舍的褒贬,所以这种写作手法也被称为“春秋笔法”。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论语》虽然是一本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集,但此书成书于战国初期,孔子本人并未参与编写。


渐渐地,看着自己的生命逐渐走向了尽头,年逾古稀的孔子曾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据此,后世也把三十岁叫“而立之年”,把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把五十岁称为“知命之年”把六十岁称为“耳顺之年”。


孔子一生特别喜欢读书,当时的书是用牛皮条将一片片竹片连起来,看书时也很不方便,但即便是这样,孔子仍“学而不厌”。相传孔子在读《易》的时候由于经常翻阅,牛皮条竟然磨断了好几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由来。


02

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山东邹城)人。后世称之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后世将其与“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合称为“儒家四圣”。


与提倡“性恶论”的荀子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义”,因此宋末文天祥在其绝笔中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概括。政治上孟子主张“仁政”,行“王道”,认为“民贵君轻”。


孟子小的时候很调皮,他母亲为了保证小孟轲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三迁其家,剪断正在编织的布,以实际行动告诉小孟轲学习要持之以恒方有所成。在《三字经》说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这回事。


孟子及其弟子后来将孟子的言行记录在《孟子》中,像“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始作俑者”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其中。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最杰出的代表,由于篇幅有限今天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职位表.xls


数百万用户正在使用的公考、教师、司法、考研、建造、医疗、会计考试的提分利器~